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2024年度报告

以经济手段,显战略功效:如何评估“一带一路”的效率?

成朝庭:从经济角度看,“一带一路 ”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低效率,但有效促进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对外影响力,因而具备较高的战略效率。

引言

中美两个超级大国,已经无可挽回地进入了长期战略竞争状态。竞争的结果,将决定21世纪的世界格局和人类命运。那么,谁将在竞争中胜出?这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效率。经济和战略效率更高的国家,更有可能赢得竞争。

“一带一路”是中国数十年来最为重大的对外战略之一,自2013年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地大规模展开。因此,“一带一路”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中国的战略能力,而效率则是战略能力中极其重要的维度。本文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一带一路”在经济和战略方面的效率表现如何?以期有助于评估中美战略竞争的前景。

效率的定义和重要性

要理解“效率”,就必须明白它与“效力”(Effectiveness)的区别。“效力”是指一个组织设定正确目标并持续实施的能力,而“效率”则是指相对于成本而言的效益最大化。如果说国家大战略的效力是根据目标实现率来评估的,那么其效率则是根据实施方法的理性程度来评估的(Tanev 2012,26)。换言之,“效力”是指做正确的事,而“效率”则是指正确地做事。

效率在战略竞争中至关重要,对此战略家和学者们有众多精彩的论述。英国著名的军事战略理论家利德尔•哈特(Liddell Hart)指出,大战略(Grand Strategy)不仅仅是调动国家所有可用能力去争取胜利,还必须确保由此产生的资源支出物有所值(Brands 2014,2)。日裔美籍战略学者吉原恒淑也认为,要取得长期竞争成功,对成本的敏感性至关重要(Yoshihara 2023,72)。冷战时期的美国著名战略家安德鲁•马歇尔(Andrew Marshall)在1972年兰德公司报告《与苏联的长期战略竞争:战略分析框架》中指出,由于苏联在美苏战略军备竞争中投入了相当多的资源,那么美国为了赢得这场竞争,就必须在效率上下功夫(Marshall 1972,viii)。

而美国另一位重要的大战略学者布兰兹(Hal Brands)则指出,理论上一个富国采取低效的战略也能压倒较弱的对手,但最好的战略是用有针对性的投资来抬高对手成本,分散其资源,削弱其跟上竞争步伐的能力;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对苏联采取了更富进攻性的成本强加战略(cost-imposing strategy),就是因为认识到苏联经济极其低效而僵化,如果美国对高科技进行有针对性的投资(如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就可以有效利用对手弱点(Brands 2018)。实际情况是,苏联最终因财政崩溃而非军事战败解体,这表明美国的成本强加战略在对苏冷战中奏效了。

对于今天的中美战略竞争,美国战略学者、曾任职于拜登政府国安会的杜如松认为,由于中国规模过于庞大,因此美国不能与中国进行对称竞争,而是要采用比中国成本更低的非对称战略(Doshi 2021,298-99)。

“一带一路”的经济效率

中国著名的国际关系学者时殷弘教授指出,必须从中国的整体经济和金融形势来看待“一带一路”;虽然某些项目必须优先考虑外交、战略或政治目标,但“一带一路”作为一个整体,必须产生经济和金融回报;否则,中国的国家资源将难以为继;因此,认真进行经济和金融评估对推进“一带一路”至关重要,而且由于大多数项目都位于风险较高的欠发达国家,对此更应特别注意(时殷弘 2023)。

中国为 “一带一路 ”投入了大量资源,估计总规模在1万亿美元以上(杜海涛,李翔,罗珊珊, 2023)。那么,这些投资是否具有经济合理性?不少学者和商界人士认为,许多项目缺乏经济合理性(Economy 2018)。英国著名的《经济学人》杂志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 “一带一路 ”的初期,中国在没有进行适当风险评估的情况下,就鲁莽地向穷国贷款(The Economist,2023)。美国政治学家贝农(Michael Bennon)和福山(Francis Fukuyama)则认为,“一带一路 ”合同普遍缺乏透明的市场机制,难以确保财务上的可行性,贷款人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也严重不足(Bennon and Fukuyama 2023)。

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于2023年3月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作为国际最后贷款人角色的论文。根据这篇论文,“一带一路”的大量项目缺乏经济可行性,未能产生预期利润,在偿还贷款方面遇到挑战,最终迫使中国提供救助;仅在2016-2021五年间,中国的救援贷款就超过了 1850 亿美元,几乎全部贷给 “一带一路 ”债务国(Horn et al. 2023)。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特勒贝希(Christoph Trebesch)是该论文作者之一,他在2024年6月27日于德国柏林举行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做了题为《“一带一路”的财务回报》报告,其结论是:在狭义的财务意义上,“一带一路”不赚不亏(no gain, no loss);但从长期来看,将会出现更多无法偿还债务的情况(defaults)(Trebesch 2024)。

这些声音虽然刺耳,但不乏合理性。那么,“一带一路”经济效率欠佳的原因何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一带一路”的实施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世界银行在2019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有3116个 “一带一路 ”项目涉及中央国企,占在建或规划基础设施项目的50%,占合同金额的 70%(World Bank 2019,80-81)。除了大部分“一带一路”项目由国有企业实施外,项目融资也大多来自国有银行,包括政策银行和商业银行(World Bank 2019,80-81)。由此可见,中国的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而非私营企业,主导了大部分 “一带一路”项目。与追逐利润的私营企业不同,国有企业和银行受政治意志影响大于经济理性驱动,这不可避免对“一带一路”的经济效率有所拖累。

“一带一路”的战略效率

“一带一路”的经济效率并不十分理想,那么其战略效率如何呢?从战略角度看,“一带一路”主要是以经济和文化为手段,运用“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方式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大目标。因此,评估“一带一路”的战略效率,关键是看中国花多大代价、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对外影响力。

“一带一路”显然有助于改善中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安全。中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贸易大国,能源、原材料和货物主要依靠海运。但中国的海上航线大多要经过马六甲海峡,战时极易被强大的美国海军封锁,这就是所谓的“马六甲困局”。因此,北京通过“一带一路”在巴基斯坦和缅甸两国投入巨资,意在分别打通西北和西南内陆地区到印度洋的出海口。目前,中巴经济走廊和缅甸的项目都初具规模,从而有助于规避“马六甲困局”。虽然学术界对“马六甲困局”尚有争议,但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在巴基斯坦和缅甸的项目建设,以及与中亚和俄罗斯的设施联通,无疑促进了海外贸易路径的多样化,从而可以分散风险、力保战略性原材料供给的安全。

作为一个海陆并进的庞大计划,“一带一路”不可避免会产生巨大的地缘政治效应。其陆上部分连接欧亚大陆,这是地缘政治学上的“世界岛”,是掌握世界陆权的必争之地;而海上部分则跨越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经红海到达地中海,这是地缘政治学上的“边缘地带”,对海上强国遏制欧亚陆权大国至关重要。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世界大国,有自己合法的地缘政治利益,应当不畏人言,有所作为。而“一带一路”项目的大规模实施,有助于减轻甚至化解海上强国在中国东南方向施加的巨大战略压力,从而有力维护中国的地缘政治利益。

中国的对外影响力十余年来大幅提升,这也与“一带一路”密切相关。在全球叙事层面,“一带一路”已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根据比利时布鲁盖尔研究所在2024年11月发布的一项最新报告,“一带一路”对联合国讨论的影响和塑造,远远超过任何西方倡议,包括与“一带一路”直接竞争的欧盟“全球门户”项目(Global Gateway)(García-Herrero,Storella,and Weil 2024)。

亚洲是“一带一路”的重点区域,尤其是东南亚和中亚。自2018年以来,澳大利亚洛伊研究所每年都发布《亚洲权力指数》报告。根据该报告,中国与亚洲国家的经济关系远强于美国(图1),“一带一路”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图1:亚洲权力指数之经济关系。作者自制。

来源:Lowy Institute 2024

新加坡尤素福•伊萨克研究所(Yusof Ishak Institute)自2019年起也每年发布名为《东南亚咨文》的调查报告。根据该报告,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影响力远超美国,显著多数受访者认为中国是在东南亚最具经济影响力的国家(图2);即便是在政治和战略维度,也有更多(半数左右)的东南亚受访者认为,中国而非美国,才是该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图3)。

图2:在东南亚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经济)。作者自制。

来源:ISEAS 2024

图3:在东南亚最有影响力的国家(政治和战略)。作者自制。

来源:ISEAS 2024

中亚的情况与东南亚有所不同。自 2013 年“一带一路”问世以来,中国一直通过该项目对中亚各国投入巨资,这自然提高了该地区人们对中国的关注度,但却不一定增强了中国的影响力。长期调查中亚地区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的智库“中亚晴雨表”(Central Asia Barometer,CAB)在2024年11月发布了一份报告,揭示了四个中亚国家公众从2017年到2023年的对华态度。在哈萨克斯坦,公众对中国的看法一直很积极,但在2017年春季达到81.7%的高点后,在2021年秋季下降到50.1%;吉尔吉斯斯坦的情况与哈萨克斯坦类似,好感度在2018年春季达到接近75%的高点,但在2019年春季跌到50.3%的低点;在土库曼斯坦,对中国持正面评价的人占压倒多数,但好感度一直在稳步下降,从2021年秋季的80.5%下降到2023年底的不到71.6%;在乌兹别克斯坦,一开始受访者对中国持正面评价的人数居多,但在2022年秋季急剧下降至35.2%,此后这一趋势一直持续(Neafie et al. 2024)。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Lex专栏:投资者厌倦了“画饼式”能源转型公司

无论战略多么高瞻远瞩,股东的耐心都会被消磨殆尽。

在特朗普执政期间,加密货币监管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的重新审视

期待已久的公共政策支持可以提升美国在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和加密货币领域的领导地位。
9小时前

特斯拉努力避免取消马斯克薪酬方案的高昂成本

如果这家电动汽车制造商和首席执行官被迫放弃2018年的交易,他们可能会面临超过1000亿美元的会计和税务费用。

企业该如何监督员工使用人工智能

员工采用大型语言模型的速度快于企业发布相关指引的速度。

宗教电影成为好莱坞艰难之年的救命稻草

得益于宗教节目、动漫和老电影,小型电影发行商Fathom Events的收入增长45%。

梅洛尼加紧敲定预算,巩固市场对意大利财政的信心

意大利议会本周将就2025年预算展开辩论。投资者对梅洛尼能够控制国家财政持乐观态度,并以反映这种信心的价格购买意政府债券。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