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演讲11 轻车熟路:人工智能重新定义城市 - FT中文网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特别策划

主题演讲11 轻车熟路:人工智能重新定义城市

【吴甘沙】: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够跟还在坚守的各位朋友能够做一个分享,我的题目其实是关于智能驾驶,如果根本性改变我们未来智慧的城市。

在人工智能征服人类之前,还得解决很多小问题,首先分享一下对这个时代的看法,我们毫无疑问处在波澜壮阔大的时代当中,我是1976年生的,等到60岁退休的时候。1976年到1996年PC标志,1996年2016年网络化,2016年以人工智能为标志波澜壮阔的二十年。我这些年得到一些认识就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时运过去的时候大家看到是昔日英雄,悲壮落寞的背影,我们一定要做趋势的驾驭者,而不是随波逐流者。

人工智能是非常大的产业,事实上它要发挥它的能力,要跟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我们一定找到一个非常大的市场,而且一定要去解决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想智能驾驶就是这么一个大市场,它可以解决大的问题,我们说智能驾驶涉及到5+1,6个万亿市场,出行是一个万亿美金的市场,物流成本占中国GDP16%,一年十几万亿人民币的成本,它又是一个万亿美金的市场,汽车慢慢改变,未来是大型智能终端,除了家和办公室之外第三商业空间,它跟商业市场有关系。还有我们汽车未来电动是一个大型储能单元,在分布式互联网当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们看中是社会效应,为什么?不能智能城市开始说?伟大的城市能够产生大量的交通流量,但是交通流量却不能带来一个伟大的城市。为什么?今天城市围绕车而设计的,大量的车导致了交通的拥堵,于是我们有情绪,路怒,导致很多的交通事故,交通事故使得路更加拥堵,导致空气污染和雾霾。另外一方面停车是很大的问题,北京有600万车,只有200万注册的停车位,所以房价贵军功章只有车的一半。现在年轻人住在远离郊区,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路上,中国一天有10亿小时浪费在路上。我们把城市以为车而设计的城市,转为以人为中心的城市。

大家可以看到车道已经变的很少,停车道没有了,有了更多的公共空间,绿地,自行车道,人行道,这才是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左边图是典型以车为中心的车道,人的空间很少,未来像右边的车道,灰色车道留给慢速和自行车的车道,剩下的空间绿地,人行道等等。

大家就会说了现在城市流量那么多,现在车道减的那么少,能不能解决大量人群出行的问题。我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些前瞻者的想象,大家这点距离,今天的车只能容纳两辆车,因为要有足够安全距离。左边的车使得一个车道空间利用效率提高了4倍,如果我们有三条车道,每条车道车可以坐10到12个人,这样三条车道相当于今天北京或者上海最拥堵一个地铁交通运输能力。这个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想象。

有人说了,这样的车有没有可能既实现公共交通的这样一种贡献和大流量,实现门到门一种定制化和个性的出行,这个是意大利设计师的想象,它变化了一个车箱,里面有6个车位,你可以用手机把车叫来,上了车以后,汇入到其他车组成的一类车当中,中间车门打开有了非常大自由车间,如果上到另外一条路之前,手机提醒你去到几号车箱,你过去之后,这列车跟其他车箱脱离。它实现了门到门个性化的出行。

第三种想象,大家可以看到发现未来车跟今天车长的不太一样,它更加像商业空间,它交通工具属性越来越低,而商业空间属性越来越高,这里面放一台咖啡机就是移动星巴克,放一个大屏幕就是移动万达影城,放移动的办公设备,就是移动SOHO,大家最近把商业地产出手,很有可能一种原因未来商业地产可能是移动。如果城市都是这样共享车,你可以想象北京五环之内,上海外环之内不需要停车,一个小小停车位就可以停进去,这是一种想象,这个是MIT的想象,这个车停下来可以折叠起来。 下一辆车再来的时候再可以折叠起来,就像超市里面购物车,使得未来汽车停车空间会变得非常小。

这么一辆车,0.5平方米停车空间就够了。我们今天愿意引用尼采一句话,他说一个人最大幸福莫过于在人生中途,在最有创造力壮年发生了此生的使命。我们有一个使命,我们希望用二十年的时间实现三个三个,第一三没有等待的六等待,没有排放零污染,没有事故的零死亡,第三个3出行和物流成本减少 三倍,第三3是城市道路空间和停车减少3倍。

谷歌代表领先的水平,5千英里才需要人的一次干预,大家觉得很好,一年才需要一次人的干预,大家别忘了,这一次不干预就是车毁人亡。但是相比于人的水平,美国驾驶员平均水平每16万5千英里才出一次小事故,我们不能等着技术一点一点成熟,怎么办?我们设定小的目标,小的里程碑未来三年把无人驾驶实现真正的商业化。

第一个探索是限定场景加低速无人驾驶,人工智能你没有见过就没有处理不了。我们在一个限定区域保证可以测试我的算法,同时低速驾驶,汽车有一个统计,一个人被一辆40公里时速车撞到,生还概率是95%,如果是55公里生还的概率降到50%。这是第一代原形车,没有驾驶员,没有方向盘,没有油门和刹车,这样的车在科技园区实现楼宇到楼宇之间通勤,我们把这样车用在广州机场,我们实现一号航站楼跟P4停车场之间接驳。

我们跟一些商业地产做非常有意思的合作,大家看这是杭州来福士,这个是现在进行时,大家可以尝试。它使用场景是什么?你大包小包买了很多东西,去到停车场,你可以用手机叫一辆车,上车之后,收入你的车牌尾号,它就会反向查找停车位在哪里。它就把送到停车位。这样的系统是在底下运行,没有GPS,它需要通过人工智能,尤其是计算机视觉方法做导入和定位,这个是有温度的无人驾驶。

我不知道怎么翻译,这是我们接的第一单是一家四口,很多小孩特别喜欢这个车。这个是实际运行的时候给大家看一看,这个是在电梯口一个触摸屏,可以输入车牌尾号,找到了你的车在哪一个停车位,点击一下定车,车就在那边等着你,这是真实的运营场景。在停车场还有各种社会车辆,或者是行人,本质来说不是一个全封闭的场景,是一个半开放的场景,对整个停车场有非常深的了解。在减速带的时候会自己减速,到行人路口的时候,会提示它会停下来等一等,有没有人通过,它发现没有人会继续前行,如果前面有人,它会拐到前面的车道上。因为时间关系不完整放。

第二个探索,大家知道中国有很多新区新城,特色小镇,我们和领先者尝试在小镇进行规划早期把无人驾驶概念放进去,然后我们针对这样一些场景,夺身定做设计新的车类型。我们把它叫做城市移动空间,不要它看成车,因为他不需要去世界任何地方,这是一种新的品类,我们当时在想,我们设计这么一个东西,一定要有非常强的中国文化元素。这个车我们把它叫做国宝车,这是1比4的模型,这是我们的真车。这里是今年CES,我们把车运到拉斯维加斯参加了消费电子大展,它跟传统车不一样,它更加像一个空间,更加像吧台,也像一个包间,车的空间也是非常宽敞和透明。这个是车在园区里面正在运行的状态。

这个车设计特点就是它完全把驾驶员因素拿掉了,这个时候车本身要有足够的智能跟乘客,跟外面行人和其他车辆进行交互。大家可以看在车头有LED的显示屏,跟其他车辆和行人进行交互的。

同时车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装置,这么一个轮廓灯在转弯之前提升乘客,我快要右转了,你坐稳一点。这是这个车在风景区进行运行的场景,景区高端定制游也是我们使用的场景,中国的很多主题公园和景区这种高端定制游可以先到人少的地方。到了一个地方下来真正跟大自然进行接触。

这个车也获得了红点设计大奖,在红点设计比赛历史上,以前曾经有两辆车获得大展,第一辆是谷歌考拉小车,第二辆奔驰F015,第三辆是我们车,明年会进入很多的市场。

最后一个探索是最后三公里车型,我们希望推出这样小车在最后三公里运营,今天共享单车很大的痛点是维护,我们希望这个车是无人维护,我们在这个车加上无线充电的功能,他发现自己没有电的时候,找到无线充电停车位,未来有很多的设计,我们它叫做PRT,针对各种各样出行工具,可以发挥各种各样的想象。如果要有大量的这样一种定制化,多样化,个人出行工具,其中有一个问题解决?就是制造,我们跟合作伙伴在进行合作,它把一辆车分解成几百个模块,这些模块可以通过3D打印出来,通过3D打印可以形成快速定制化,根据场景和用户需求实现定制化的需求。

3D打印强度完全就,我们在低速情况下运行,未来在街上发现很多这样的个人出行工具,它并不是千篇一律,针对个人审美去设计。

智能驾驶深刻改变我们的城市,可能需要十年到十五年时间,我们在三年实现智能驾驶商业化,实现小目标,从小事开始慢慢改变我们的生活,这样的时代肯定非常好。认识你的时代,带领你的时代,这个时代带领的时候,每一位都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我们作为一个创业公司,我们一定不会自己去战斗,我们希望跟先行者去同行,跟开创者去共创,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诺和诺德准备下一代减肥药的试验结果

这家丹麦公司预计,最新数据将显示CagriSema可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减轻25%的体重。

德国社民党政治家呼吁由皮斯托瑞斯取代朔尔茨参选

德国总理出人意料地宣布退出执政联盟后,德国将面临二月份的提前大选 。

破产在即,Northvolt前途未卜

这家陷入困境的欧洲电池制造商正在争分夺秒地争取短期资金。

全球最大锂生产商:西方无法结束对中国关键矿产的依赖

雅保的首席执行官肯特•马斯特斯表示,将电动汽车供应链中的大宗商品从亚洲转向其他地区,在经济上不可行。

丹格特寻求数十亿美元以增加尼日利亚新炼油厂的原油供应

非洲首富正在与国际银行洽谈资金事宜,他的目标是结束非洲对进口的依赖。

美国关于重启三里岛核电站的争论

法律威胁、技能短缺和监管挑战使核事故现场工厂的重新开放变得更加复杂。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