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李稻葵:欧洲危机为人民币改革创造良好环境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表示,欧洲危机导致欧元对美元贬值,使得中国政府在人民币升值这个问题上面对的政治压力减轻了许多。这个夏天将是中国政府进行汇率改革和微调的关键窗口。

政经

与中国民营企业共成长

民生银行总行贸易金融部总裁林治洪在出席英国《金融时报》青岛国际金融高峰论坛时表示,扶植中国民营企业、在几年内帮助数家民营企业打入世界五百强是民生银行的一大战略。因在贸易金融方面的杰出成就,民生银行获得2010年英国《金融时报》中国银行业成就大奖贸易金融银行奖。

清科倪正东专访(下):中国私募业与“国进民退”

中国清科集团总裁倪正东表示,尽管私募和创投业在中国仍面临壁垒,但内需的强劲复苏仍然为该行业创造了大量的投资机会。他表示,完全国有的投资基金并不具备竞争力。

清科倪正东专访(中):中国私募业的“土”与“洋”

中国清科集团总裁倪正东表示,迅速崛起的本土私募基金具有更贴近本地企业、市场和监管者的优势,但在资金规模、专业程度、以及激励机制上仍与国际同行有很大差距。他预测本土与国际基金在未来5年将共存于中国私募业,5年之后将高度融合。

清科倪正东专访(上):中国私募及创投业初现泡沫

中国清科集团总裁倪正东表示,创业板的推出及外资的大量涌入,推动中国私募及创投业在2010年迅速复苏,从估价及规模上将超越危机前的2007年的水平,可能会创下历史新高,但估值已经初现泡沫,投资者需要警惕。

英国: 20年来最激烈大选拉开帷幕

英国《金融时报》政治编辑George Parker认为,这次英国大选将是20年来最为激烈和残酷的一次。高额赤字和经济复苏将成为竞选中的焦点议题。

希腊微不足道,中国才真重要?

高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和纽约大学教授鲁里埃尔•鲁比尼(Nouriel Roubini)对希腊债务危机对全球的影响、以及中国经济复苏是否健康和具有后劲,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力拓与中国:案子归案子,生意归生意

国际矿业巨头力拓前任中国销售主管胡士泰一案在上海开审,胡士泰承认曾经收受贿赂。但英国《金融时报》前任驻华首席记者马利德认为,从力拓高管层和中国领导层的举动上看,他们都不希望此案影响双方关系。中国对力拓而言是个巨大的市场,而力拓对中国而言是一家关键的铁矿石供应商。

谷歌对阵中国:只是个开始?

英国《金融时报》驻北京记者席佳琳认为,谷歌停止中国网站的自我审查,将内地搜索请求转移至香港站点,对该公司而言,既能让它宣称坚守“不作恶”的信条,又不用牺牲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因特网市场的业务,但此举蕴含着巨大的政治风险。

谷歌申诉中国:不得不“涉血前行”?

英国《金融时报》Lex专栏作家Ben McLannahan将谷歌威胁把中国告到世贸组织,比作莎士比亚笔下站在血泊之中而不得不“涉血前行”的麦克白。但是市场似乎已经认定,在早先的威胁并未奏效之后,不论谷歌在中国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包括将中国告到世贸组织,它都将失败。

智利灾民哄抢物资

由于地震的影响多数受灾民众变得一无所有,再加上水和食物的供应短缺,引发了哄抢潮。

希腊总理:我们没有向中国寻求援助

希腊总理乔治•帕潘德里欧在出席达沃斯论坛时告诉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希腊并没有请求中国投资者购买希腊国债。他抨击了“市场谣言”对希腊重整经济努力的危害。他同时承认,希腊财政危机主要是由希腊人自身造成的,而政府已经制定了明确的方案以重建经济秩序。

农民工:中国城市化的另一张面孔

当城市化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时,流动在城乡之间的数千万农民工常常成为被人遗忘的群落。北京被快速城市化的崔各庄就是一个缩影。

后危机时代前瞻之二:我们将比想象中更穷

英国《金融时报》经济事务编辑Chris Giles认为,这次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留下的伤痕将持久和深刻。全球产出即使恢复增长,增长速度也将永久性地低于以往。

后危机时代前瞻之一:不能指望经济危机“劫富济贫”

英国《金融时报》经济编辑Chris Giles称,由银行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往往会扩大收入差距。有证据表明:一旦中等收入人群认为自己更接近穷人,而非富人时,那么来自公众的要求重新分配收入——比如英国即将像富人收50%的收入税——的强大压力将让政府难以招架。

葛艺豪:通胀是2010年中国经济最大风险

龙洲经讯(Dragonomics)董事葛艺豪(Arthur Kroeber)在接受FT中文网专访时表示,明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在风险是通货膨胀,尤其是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上涨,而人民币继续维持低利率将增加通胀风险。他认为要提高家庭收入和国内消费,必需提高过去数季度大量新增投资的效益。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中国副总裁黄杰夫在接受FT中文网专访时指出,中国的低碳经济和低碳金融都处于初期阶段,亟需制定游戏规则。中国企业减排则可以借鉴美国同行的经验。

金奇访谈(下):2010年中国经济前瞻

FT《中国投资参考》主编James Kynge(金奇)认为,民工荒、土地和资源价格上涨带来的结构性通货膨胀,以及一线大城市的房地产泡沫,将是中国2010年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问题,而贸易形势会出现大幅好转,因为中国将会在美国和欧盟之外的新兴经济体找到市场。

张欣访谈(下):“国进民退”与地产商屯地之忧

SOHO中国首席执行官张欣在接受FT中文网专访时说,经济刺激措施向国有企业倾斜,国有企业管理层更注重短期效应,以及房地产业的高利润率,使得“国进民退”在地产行业表现得最为突出,而民营地产企业则变得更为理性。

张欣访谈(上):中国房地产泡沫将愈趋严重

SOHO中国首席执行官张欣在接受FT中文网专访时,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堆积的泡沫表达了担忧。她认为中国政府继续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将进一步抬高房价,有可能会加深社会矛盾。

崔之元:自由社会主义与“中国模式”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崔之元认为中国现在有可能走出一条独有的自由社会主义道路:国家通过对国有资产的市场化运作来获取收益,从而降低税收促进企业发展,以及加大公共事务的投入。

欧洲之星总裁:政治家少一些绿色口水战(英文)

欧洲之星高速列车运营集团总裁理查德.布朗说,对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能否达成协议,他很不乐观。很多政客与商界领袖对二氧化炭排放仍在"耍嘴皮"阶段。

崔之元:经济刺激初见成效,社会保障有待提高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崔之元认为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银行的坏账率较低,金融体系相对来说比较健康,受金融危机影响有限,但是中国没能很好的利用这次危机加大在教育,医保等公共事务领域的投入令人惋惜。

李虎军:哥本哈根世界气候会议前瞻

气候变化报道俱乐部共同发起人李虎军表示:中国要完成此次提出的碳强度目标,不能仅仅依靠关停排放多污染大的小企业,更需要在技术创新上努力,同时中国应该更多对外界介绍自己的行动,以减少误解。

新兴市场反弹:印度数据一扫迪拜阴霾

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股市,周一从迪拜债务危机造成的动荡中强劲反弹。一个原因是印度宣布的数据表明,第三季度经济增长达到7.9%,增幅超过了之前最为乐观的预期。

布朗尼勋爵:哥本哈根达成一致协议可能性小

英国皇家工程学院院长、英国石油(BP)前首席执行官约翰•布朗尼勋爵(Lord Browne)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称,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上各国达成完全一致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与会国还未取得国内公众的一致支持。

斯宾塞:中国与其它成功国家的共通之处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增长与发展委员会主席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r)在接受FT中文网主编张力奋采访时指出,中国在战略上和经济政策上的成功,和二战之后其它取得高速增长的国家及其模式之间,并没有太大不同之处。他赞扬中国政府应对这次经济危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并且认为在危机过后,中国的境遇可能好过他国,但是警告说,中国不应该过分自信。

何立强:“中国已是世界老大”的想法不成熟

前中美商会会长、伟达公关中国董事总经理John L. Holden(何立强)认为,奥巴马访华强调中国的重要性,和采取更务实的态度,符合美国目前的国际战略和国家利益,不应当被解读为美国已经将中国视为 “老大”。他认为,美国人意识到世界上可以存在不同的发展路径,中美会沿着各自不同的轨迹发展,但应当尽力寻求合作和共同点。

何立强:中国民众应避免“过分自信”

前中美商会会长、伟达公关中国董事总经理John L. Holden(何立强)认为,中国经济的成功,使得美国民众更容易接受中国的发展模式,但是不论中美都不应当过度自信,而应该彼此为鉴,互相鞭策。他不同意G2(中美“两国集团”)一说,认为未来的世界中,华盛顿和北京并不能说了算。

迈克尔·斯宾塞:中国结构转型“时间紧迫”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增长与发展委员会主席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r)在接受FT中文网主编张力奋采访时指出,不论有没有这场金融危机,中国都处于迈进中等收入水平前的关键过渡期,这个时期意味着产业结构将经历剧烈的变化。到了这个阶段,中国的经济增长需要由家庭消费来驱动。中国必须提高家庭的可支配收入,降低储蓄率。斯宾塞教授出席了FT中文网2009年度中国高峰论坛并作题为《中国和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变化》的主题演讲。

奥巴马访华:象征意味大过实质内容

英国《金融时报》驻华首席记者杰夫·代尔分析称,奥巴马将利用此次中国之行,努力说服中国在从气候变化到伊朗核计划的一系列全球议题上,更多地承担起一个领袖的责任。但不能指望任何一个议题会有突破性的进展。此行的象征意味和媒体渲染将大过实质内容。

乔治·索罗斯演讲: 未来的路(1/3)

在乔治·索罗斯上月于中欧大学发表的题为“未来的路”的演讲中,他探讨了金融危机将如何重塑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由中国代表的“国家资本主义”模式。

乔治·索罗斯演讲: 未来的路(2/3)

在“未来的路”演讲中,索罗斯讨论了金融危机对美国在全球主导地位的冲击。他认为美国将逐渐式微,中美间关系将发生结构性的交替。

乔治·索罗斯演讲: 未来的路(3/3)

在“未来的路”演讲中,索罗斯探讨了由中国代表的“国家资本主义”模式与华盛顿共识下的“国际资本主义”模式之间的较量。他呼吁中国成为更为开放的社会,并且有胆识和勇气承担起历史的重任。

高盛奥尼尔:中国是危机中的赢家

高盛首席经济学家、“金砖四国”概念的发明者Jim O'Neill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说,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巴西等国的出色表现,使得“金砖四国”这个概念比八年前被提出时更为稳固。金融危机帮助中国摆脱对出口的过度依赖,转而挖掘国内消费,因此是件好事。尽管包括印尼、土耳其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很有潜力,但是尚不具备加入“金砖”阵营、与中国相提并论的实力。

巴特勒:别抱怨银行家,都是政客们惹的祸(英文)

在英国《金融时报》探讨金融危机对现代银行业影响的《金钱与道德》系列视频中,亚当•斯密研究所(Adam Smith Institute)巴特勒(Eamonn Butler)认为,有关银行家的贪婪引发了这次金融危机的指责是不正确的,“不道德的政客们”和失败的公共政策才是罪魁祸首。

总统卢拉:2020年巴西经济将排名全球第五

巴西总统卢拉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预测,巴西将在2020年前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巨大的自然资源储备以及2016年的奥运会将帮助该国实现这个梦想。

柏林:一道愈合了20年的伤口(英文)

柏林墙倒塌20年后,曾经饱受分裂痛楚的柏林重焕生机,正在成为欧洲最活跃的的文化艺术中心。但为统一付出的代价依然沉重,高失业率和高负债仍然困扰着它成为欧洲政治中心的雄心。

重建波斯尼亚:战后14年的艰辛历程(英文)

在国际刑事法庭对波黑塞族前领导人卡拉季奇开庭审判之际,金融时报欧洲事务编辑Stefan Wagstyl回顾战后14年波斯尼亚的艰难重建历程,以及给其它战后重建国家提供的经验教训。

袁岳访谈一:中国进入“验证型民意”阶段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在接受FT中文网采访时说,中国民意经历了从“经验型”到“拟制型”,再到“验证型”的三个发展阶段,领导人由自上而下地强加民意转变为更为乐意倾听民意。民意更受瞩目,在政府内部表现为人大和政协权力的增强,在民间则表现为民意调查公司、网络和媒体的崛起。

袁岳访谈二:从精英参政到“网民干政”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认为,今日中国的民意更多来自草根,体现在网络舆论的迅速崛起上,不同于由精英主导民意的八十年代。今天的网民虽然“不能代表人民”或“沉默的大多数”,但是他们已经成为决策部门重要的信息来源。

袁岳访谈三:金融危机加深中国人的不公平感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称,中国人普遍并未感觉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正面冲击,显示出中国政府救援措施的成功。尽管如此,政府财政刺激措施向大型国有垄断型产业的倾斜,却会加重人们的不公平感。

中国:强势增长依靠弱势货币?

金融时报投资编辑John Authers分析人民币随美元走软对中国经济的驱动作用,以及其他国家由此受到的影响。

里昂证券罗福万:中国须谨防“没有效益的复苏”

里昂证券中国市场宏观策略师罗福万(Andy Rothman)认为,中国政府在刺激经济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上可以得高分,而企业在未来几月能否提高盈利则是投资者应当关注的重点。他也提醒中国在海外投资时,应当更为透明,在处理当地的就业、文化、腐败等问题时更加小心谨慎。

阿富汗巴米扬:战火中的绿洲(英文)

在战事动乱的阿富汗,以被塔利班炸毁的大佛闻名的巴米扬省却是一个平静的、远离战火的绿洲。

高盛与花旗:美国的两张面孔

在高盛发布强劲业绩,显示华尔街重整雄风之际,花旗银行由于庞大的零售业务仍在苦苦挣扎。这两家银行公布的业绩大相径庭,显示出美国的银行业正在明显地两极分化。

孔东梅:我的外婆贺子珍

毛泽东外孙女孔东梅追忆外公外婆往事,回忆贺子珍晚年生活,并谈红色精神在今天应被赋予的新的内涵。

拉赫曼复旦演讲(下)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国际事务评论家吉迪恩·拉赫曼从历史演变和国际关系的角度解读全球金融危机,分析这场危机前后的世界格局变化,并肯定了中国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

匹兹堡G20峰会取得的共识

金融时报驻美记者Krishna Guha分析此次匹兹堡二十国集团峰会在缓解经济失衡、金融监管、银行家薪酬方面取得的共识。

版权声明

未经英国《金融时报》书面许可,对于英国《金融时报》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FT中文网(或: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经英国《金融时报》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本网络视频的使用必须遵循英国《金融时报》网站(www.FT.com)的条款,我们建议您阅读条款的全部内容。您所接受的服务仅限于个人和非商业的用途。英国《金融时报》不承诺此项服务是无误差或是连续的,同时也不给予您在任何使用(权利)方面的承诺。网络视频中非英国《金融时报》人员所陈述的观点仅代表他们本人而非英国《金融时报》的观点立场,英国《金融时报》不承担由他们所表达之观点产生的任何责任。观看需Adobe Flash Player 8.0或以上版本的视频播放器。请查看与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兼容的浏览器清单

|‹上一页‹‹16171819202122232425››下一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