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6名学生坠入浮选槽,当年我也面临类似场景

刘远举:安全问题都是概率问题,这就涉及到人类意识中幽深的一部分,侥幸、疏忽、认识、从众等等多个因素,最后才是成本问题。
1天前

对“妈妈岗”应保持宽容态度

刘远举:如果既不是所有人都受害,也没有更好的替代性的方案,但目前的情况,仍然是不完美的,那么,我们就应该保持一种宽容的、慈悲的妥协与折中。
5天前

安全冲动,大政府和舆情绑架

刘远举:一个大系统要良好地运行,必须有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发约束,才能良好运行。只依靠自上而下的监管,是不可能一直可持续地稳定运行的。
2025年7月22日

如何看待“国民性”?

张千帆:“国民性”是一个有用的概念,只是在使用的时候要多加几个小心,不要变成无谓的骂人,在批判“国民性”时少针对虚无缥缈的整体。
2025年7月18日

赤日炎炎之下,中国脆弱的户外劳动者

韩擎:中国城市中大量劳动者在夏日高温下经受“烤验”。全社会对热相关的健康风险的认识仍远远不够,这带来更多风险。
2025年7月13日

救灾中的“眼镜蛇效益”以及应对

周健:“好心办坏事”也适用于救灾领域,提醒我们要及时注意外部情况变化,在不断反馈中调整自身行动,以最大灵活性来满足灾区多变需求。
2025年7月11日

假如年轻人不再追星

刘远举:如果年轻人真的都不追明星了,转而去只关注科学家的时候,到底会发生什么呢?
2025年7月9日

大学校园开放争议背后,是中国社会缺乏方法论

刘远举:如果大学生脆弱到必须享受高于普通公众更高水平的安全。那么,问题就不是公众该不该进校园,而是他们不应该出校园。
2025年7月7日

举报应不应该设门槛?

刘远举:任何一项制度,应有正反馈的鼓励机制,与此同时,对于滥用,也应该有负反馈的抑制机制,起码,应该建立一定的门槛。
2025年7月3日

对“主理人”的刻薄嘲笑,是传统阶层观对身份重构的本能抗拒

刘远举:对主理人的讽刺,实则是传统阶层观念对身份重构的本能抗拒。说到底,不过是恐惧——恐惧卖煎饼的竟敢和自己共用“中产”这个词。
2025年7月1日

“西方伪史论”的陷阱与代价

邓聿文:中国要真正实现文化复兴,不能靠“我们早就有”这种“阿Q式”的精神幻觉,而要靠“我们还能再创造”。
2025年7月8日

所有的修复,都注定徒劳无功

刘远举:公司当然可以年轻化,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进进出出的可以永远是年轻人。但是这只是表面的,如今的兵,和当年的兵已经不一样了。
2025年6月26日

更大程度的开放电影行业,是一个理性的多赢选择

刘远举:提振电影市场,不仅关系到电影行业本身的消费,也直接影响到购物中心等更大范围的消费。
2025年6月20日

“单输”、“双输”与“负和游戏”

林原:阶层固化,贫富差距悬殊,生存艰困的底层民众,在权益无法得到维护情况下,有极少数人可能进行极端的“负和游戏”。
2025年6月20日

“扫地僧迷思”,应适可而止

刘远举:公众对“韦神”的追捧,不是中国社会对知识、专业的推崇,恰好相反,这波造神的本质是反智、反专业的。
2025年6月16日

品色,在烟台山上

苏小玲:烟台山,让我在旧时留痕间遇见了某些亮点,感悟到人类事故与故事间某种转换的必然。珍惜那曾有过觉悟、献出过文明价值的人们。
2025年6月13日

为什么高考作文题目会心灵鸡汤化?

刘远举:在缺乏思想资源、缺乏逻辑的一代人身上,非要考察思辨能力,就只有心灵鸡汤一途了。简而言之,用萝卜雕花,不用金玉。
2025年6月9日

这世界只有“选择题”

刘远举:为什么人们会把选择题当作是非题?因为他们出现了财政幻觉,当大家激动于各种宏伟的公共建设时,完全不知道,这个钱要自己来出。
2025年6月5日

女演员•天价耳环•灾区前公务员

林原:最近中国网络比较热闹,从董袭莹造假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并拿到博士学位,到黄杨钿甜佩戴天价耳环,丑闻、事故、大案交织。
2025年6月6日

在哈佛演讲的蒋雨融堵了普通人的路吗?

刘远举:这场舆论风波并不大,但可谓一滴水见太阳,有人看到的是白左的幼稚,有人看到的是特朗普的英明,有人看到的是阶层固化。
2025年6月3日

蒋雨融致辞的“空洞”与网络揭批的暴劣

季彦:蒋雨融哈佛演讲好坏本质应该只关乎正常思想言论的表达,无关特权、公平与否。公平诉求绝不应泛化为无条件揭发、批判他人的通行证。
2025年6月4日

无照“家庭酒吧”在北京悄然兴起

北京市涌现了数十家无照“家庭酒吧”,由于国内经济放缓,精打细算的消费者放弃了昂贵的传统酒吧。
2025年6月3日

从复旦校友亿元捐赠看“文科无用论”

刘远举:市场经济40年,很多中国人对生产的认知,还停留在理工科、工程师、工人、工厂上。
2025年5月29日

“存款千万换子女实习”一定就是不合理的吗?

刘远举:中国社会有着强烈的乌托邦式的公平诉求,但正是这个诉求,最终导向达尔文式的现实。
2025年5月28日
12345678910››下一页›|